王珣最初担任桓温的幕僚,与同事谢玄一同受到桓温的器重,后来升任主簿。当时桓温正在进行北伐,将军队中的机要事务都交给了王珣处理,因此朝中的文武官员都认识他。太和四年(369年),豫州刺史袁真因不满被桓温指责,被迫承担第三次北伐失败的责任,又因朝廷未处理其投诉,于是叛归前燕。王珣也参与了讨伐行动,终于在太和六年(371年)平定了叛乱,因功被封为东亭侯。之后,王珣转任大司马参军、琅邪王友。宁康元年(373年),桓温去世后,王珣成为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、给事黄门侍郎。
当时,王珣娶了谢万的女儿,其弟王珉则娶了谢安的女儿。尽管与谢家结为姻亲,但他们互相猜疑,后来谢安甚至让两人离婚,王谢两家因此成为仇敌。在谢安当政期间,王珣被任命为豫章太守,但他不愿前往远方任职,于是未上任。后来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,王珣也未接受,最终担任了秘书监。太元十年(385年),谢安去世后,王珣升任侍中,深受晋孝武帝的倚重。之后,他转任辅国将军、吴国内史,也赢得了当地士人和百姓的民心。太元十五年(390年),王珣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,领吏部。次年九月转任尚书左仆射,加封征虏将军,领太子詹事。
由于晋孝武帝喜好典籍,王珣与殷仲堪、徐邈、王恭及郗恢等人因才学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的亲待。然而,与王珣不和的王国宝此时却依附和讨好辅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,孝武帝担心自己去世后,他们之间的仇恨会引发事端,于是任命王恭和郗恢为兖州刺史和雍州刺史,作为外援,而留王珣在朝中担任重臣。太元二十一年(396年),孝武帝被宠妃张贵人所杀,礼仪中的哀册和谥号议定都由王珣草拟。
王恭起兵
孝武帝去世当年,王恭入京参加葬礼,不满王国宝乱政,于是有意起兵杀死王国宝。但王珣劝阻他,认为王国宝的罪恶尚未彰显,现在起事会失去民心,应该等待王国宝的罪恶传遍天下,人心皆恶时再顺应民心诛杀他,这样才无往不利。当时王恭也顾虑到作为王国宝党羽的豫州刺史庾楷,于是打消了起兵的念头。隆安元年(397年),王珣任尚书令。同年,王恭在得到荆州刺史殷仲堪的支持下,上表列举王国宝的罪状,起兵讨伐他。当时王珣虽任尚书令,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杀,未及写遗诏任命王珣为顾命大臣,故王珣已失势,只是因循守旧,不发一言。司马道子问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,王珣称未参与朝政,故不知情。王国宝得知王恭讨伐自己后惊慌失措,王绪劝他假称司马道子的诏令诛杀王珣和车胤,以消除时望,并借司马道子的名义起兵抵抗王恭和殷仲堪。但当王珣和车胤到来后,王国宝不敢杀害他们,并向他们请教对策。王珣建议他自动解除军政权力,以使王恭休兵。车胤也分析了利害关系,指出如果王国宝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京口,若王国宝未能快速击败王恭而殷仲堪已东下建康,就将受到两军夹击。王国宝听后仍很畏惧,于是上疏解职并待罪。然而,王国宝后来反悔,假称获诏官复原职。司马道子也想息事宁人,将所有罪责推给王国宝,于是收捕并赐死王国宝,并向王恭道歉。王恭随后撤军返回京口。
隆安二年(398年),司马道子畏惧王恭和殷仲堪等人的势力,于是听信谯王司马尚之的建议,任命王愉为江州刺史,并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。当时豫州刺史庾楷抗议但失败,于是愤怒地劝说王恭讨伐司马尚之兄弟。王恭听后也想起兵,在得到殷仲堪和广州刺史桓玄的支持并被二人推为盟主后正式起兵。司马道子在其世子司马元显的建议下决心讨伐王恭,任命王珣为前将军、都督琅邪水陆军事、假节。面对桓玄大败司马尚之军,王珣守卫建康北郊以防备桓玄。同年,王恭的起事被平定。王珣于是上交符节,并获加封散骑常侍。
隆安三年四月乙未日(399年5月30日),王珣获加封卫将军。去世,享年五十二岁,朝廷追赠车骑将军,谥号为献穆
隆安四年(400年),王珣因疾病解职,同年五月丙寅日(6月24日)去世,享年五十二岁。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将军、开府,谥号为献穆。桓玄辅